English

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同行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典型
2000-08-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余长安 我有话说

包产到了户,农民各种各的地,怎样把一个区域的农民统一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化?四川省江油市方水乡白玉村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结合起来,引导群众依靠科技,面向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优质水果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路子,使昔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贫瘠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1999年,白玉村人均纯收入3400多元,比1986年增加了3130元。全村60%的农户收入上万元,50%的农户拥有彩电,55%的农户建了新房,1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水泥路把全村每一个村民组与村外的世界连成一体。农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之初,多数农民思想保守,认为“桃3李4杏8年,柑子挂果要10年”,“等庙修起,鬼都老了”,一些党员干部也有畏难情绪:“包产到了户,农民自己找出路”。村党支部针对这些思想,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通俗化、口语化,结合实际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村办公室门前和十多个主要路口竖起“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种田不能靠经验,科学技术是出路”、“传统农业搞得再好,顶多只能解温饱;面向市场搞产业化,金娃娃往家里抱”等大型标语牌,使农民群众耳濡目染,逐步树立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想观念。

大道理懂了,小道理也通了,村党支部及时地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具体规划让村民们讨论,做到家喻户晓,形成思想和舆论环境。可农民讲究“眼见为实”,村党支部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看的办法,让改革的、发展的观念在农民心里扎根。

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江油市农业局的专家、教授被请到村里讲授现代农业知识和水果种植技术是常事。村里还分批组织对农业产业化思想不通的农民到外面参观学习。他们自己“眼见为实”了,又带回几十个水果品种,向全村干部群众谈心得体会,请大家亲口尝尝优质水果的滋味,使全村男女老少都坚定了走产业化路子。

“事怕比,账怕算”,白玉村对农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的思想引导的最后一招,就是算账。村党支部给村民们算了一笔又一笔账:“一亩水果,十亩粮,家家户户能修小洋房”,“种柚子,亩产5000斤,收入1万元,等于种植红薯、芋头20年”,村党支部书记邓怀才家12亩地如果种粮食,最高产2万5千斤,收入1万元,纯利仅4000多元;要是种水果,每亩收入6000元,总收入可达7万2千元,除去成本,可几尽收入5万元。这样的账一算,农民的心里更亮堂了,更踏实了。村里制订的正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便变成了农民们的自觉行动。

从1993年起,白玉村这个只有700来户人家、3000多亩耕地的山村,一靠思想发动,二靠向荒山要水果,逐步形成了种植5000多亩、60多万株优质水果的产业化规模。既绿了荒山,又富了村民。1999年全村水果总产量达2100多吨,产值近700万元,占全村总产值的65%,85%的农户把水果生产作为增产增收的主业,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水果收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